前言
6月22日深夜,西太平洋的雨下得邪乎,辽宁舰在海浪里晃得像个醉汉,甲板都倾斜12度了。
雷达兵突然喊了一嗓子:"四个亮点,挂着家伙呢!"200公里,说远不远,说近真不近,但对航母来说,这就是贴脸了。
外机咋这么大胆?咱们的飞行员又是怎么应对的?
作者-彤
雨夜惊魂,硬核反击
飞行员事后回忆起那晚,直摇头:"妈呀,真够悬的。"
雷达屏幕上,四个光点就像饿狼一样直扑过来。能见度才一两公里,甲板湿得像溜冰场,连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都说这天气不适合飞行。
展开剩余90%但时间不等人啊,对方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——模拟打击。
歼-15挂载着实弹,在这种极端天气下紧急升空。说实话,这难度系数都快爆表了。
甲板人员顶着能把人吹跑的狂风,用安全索把自己绑在甲板上,为战机做最后检查。机翼下那些导弹在雨水中泛着冷光,告诉所有人——这不是演习。
"战斗警报!"刺耳的警报声划破了风雨的咆哮。指挥舱内,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像琴弦。200公里,在现代海战中,这个距离已经相当于把刀架在脖子上了。
更要命的是,雷达显示对方也是全副武装。
几分钟后,第一批歼-15冲出了云层。说是"冲出",其实更像是"撕破"——在那种恶劣天气里,飞机就像在和老天爷掰手腕。
但咱们的飞行员愣是做到了,不仅起飞成功,还迅速完成了战斗编队。
对方可能没想到,在这种天气下咱们也敢起飞,而且动作还这么利索。当歼-15出现在他们面前时,那种心理冲击估计比雷达锁定还要强烈。
透过座舱,双方飞行员四目相对的那一刻,谁的心理素质更强,一下子就见分晓了。
技术碾压,体系作战
说实话,这事儿可不只是飞行员个人秀技术。
背后的门道,外行人估计看不出来——整套作战体系都在默默较劲呢。空警-600在高空当"眼睛",055驱逐舰在海面撑"腰杆",歼-15就是那把最锋利的"刀"。三者配合,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,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。
最绝的是"盲眼拦截"这招。关掉自己的火控雷达,就像蒙着眼睛打架,但照样能把对手锁得死死的。这怎么做到的?靠的是数据链。
预警机和驱逐舰就像两只"千里眼",把目标信息实时传给歼-15,让它在电磁静默状态下完成精准锁定。
当外军战机座舱内突然响起被火控雷达锁定的尖锐警报时,他们的第一反应估计是懵的。
明明没看到对方开雷达,怎么就被锁定了?这种心理震慑效果,比真正的导弹发射还要管用。
长达11分钟的空中缠斗,对方数次试图摆脱或者反制,但都被我们的飞行员轻松化解。
歼-15一度逼近到"肉眼可见"的距离,机翼下的导弹清晰可见。那种压迫感,估计比被人用枪指着脑袋还要刺激。
军事专家张军社后来分析说:"这次行动展现的不只是飞行员个人技术,更是整个航母作战体系的成熟。"
从雷达探测到数据传输,从指挥决策到战术执行,每个环节都像精密仪器一样运转。这套体系的威力,恐怕连对手都没想到。
最终,确认自己已完全处于战术劣势后,那四架战机选择了放弃,灰溜溜地调头脱离。这一刻,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不过松气之余,大家心里也都明白——这只是开始。
血脉传承,从仰视到平视
1980年,刘华清将军垫着脚参观美军航母的画面,估计很多人都见过。
那份渴望和坚持,写在每个海军人心里。当时的中国海军,别说航母了,连像样的驱逐舰都没几艘。老将军那双眼睛里的渴望,就像饿了三天的人看到馒头一样。
心态这东西啊,比装备更重要。以前咱们是"徒弟",现在敢跟"师傅"掰手腕了,这变化可了不得。从当年的"望洋兴叹"到今天的"硬气迎战",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。中间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坚持,只有当事人才知道。
血性这东西,流在血管里,会遗传。当年那些被五国战舰围观导弹试验的屈辱,如今都化作了歼-15冲天而起的雄姿。
飞行员柯雪龙说过一句话:"那一刻根本想不了那么多,对方都快穿过我们起飞线了,等就是错过。"这种反应,不是训练出来的,是骨子里的东西。
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心态。以前我们是"学习者",什么都要向人家请教,小心翼翼地模仿。现在我们是"竞争者",敢于在同一个赛场上较量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领先。
这种心态的转变,比任何武器装备的进步都更有意义。
特朗普重新当选后,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明显加强,这次四机逼近事件,八成就是新一轮试探的开始。问题是,他们可能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认知里。
今天的中国海军,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"望洋兴叹"的样子了。
从技术层面看,歼-15的这次表现只是冰山一角。我们的第三代航母即将服役,新一代舰载机也在加紧研发。
用不了几年,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还会有质的飞跃。
战略宣示,移动国土
这场雨夜较量,表面看是技术活儿,实际上是两种海洋观念在碰撞。
有些国家习惯了"老大"的感觉,突然发现多了个敢说"不"的,当然不适应。几十年来,西太平洋的天空似乎总是一些固定角色的舞台,他们的航母编队在这里来去自如,他们的舰载机在这里定义了规则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咱们的航母可不是摆设,是真正的"移动国土"。
无论是辽宁舰、山东舰,还是未来的某某舰,都绝非花瓶,而是具备全天候、全海域作战能力的海上堡垒。这次雨中对峙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从瓦良格号蹒跚抵达中国,到辽宁舰形成战斗力,从歼-15首次着舰,到今天在台风边缘逆风亮剑,这背后是一代军工人的追赶,和一代海军人的磨砺。
每一个进步都来之不易,每一次突破都意义重大。
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王学猛表示,这是根据年度计划组织的例行性训练,旨在不断提高履行使命能力,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,不针对特定国家和目标。
话虽如此,但明眼人都知道,这种"例行训练"的信号意义有多强烈。
太平洋足够大,容得下大家,但咱们的核心利益,从来不讨价还价。这次事件传递了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:西太平洋不是谁家的后花园,中国海军有权在国际海域自由航行,这个道理,全世界都得认。
我们不惹事,但也不怕事。当祖国需要时,中国军人将随时准备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而战。
结语
这场对峙,击碎了外界对中国航母"纸老虎"的偏见。真正的强大不是到处炫耀武力,而是该出手时不含糊。
当年刘华清将军垫脚望航母的身影,如今已化作歼-15冲天而起的雄姿。说到底,海上博弈越来越激烈,但咱们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"看"的了。
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海上形势,你觉得中国海军接下来该重点搞哪些能力?
发布于:河南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